以客家文化为媒 专家献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三明样板”
发表时间:2024-11-07
文章来源:admin
浏览次数:
央广网三明11月7日消息(记者陈洪亮 罗晓英)延续1700多年的客家文化如今正在新一轮的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11月6日,第三届海峡两岸(三明)乡村融合发展论坛在福建三明召开,开启了一场以闽台客家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和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智慧碰撞。
论坛聚焦“创新两岸客家文化交流、助力两岸乡村融合发展”主题,围绕弘扬客家文化传承客家精神、深化两岸客家文化交流互鉴、推进两岸乡村融合发展开展交流研讨。2023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三明发挥客家祖地优势,创新两岸客家文化交流。支持三明建设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
论坛现场(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据悉,三明被誉为“客家祖地”,全市11个县(市、区)中有9个县(市、区)是客家县。其中,宁化县石壁镇被海内外誉为“客家祖地”。公开资料显示,全球客家人中80%以上与宁化有渊源关系。
丰富的客家文化,是三明最亮丽的城市名片之一。2017年1月,三明市获批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其创建核心县为明溪县、清流县、宁化县。2022年12月,三明市获批建设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
为了发挥三明丰富的农林文旅资源,以客家文化为桥梁,打造更多的文化产业合作平台,助推两岸乡村特色现代农林业、森林康养、乡村文旅等产业发展,海峡两岸及香港6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各抒己见,建言献策,助力打造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三明样板”。
让客家文化助力乡村融合发展
“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两岸交流的重要内容,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首届海峡两岸(三明)乡村融合发展论坛上成立的第一家园台青乡建乡创联盟发起人、台湾桃园客家青年范姜锋表示。今年,他的团队与宁化县合作,共同规划设计了“蛟湖小镇”发展蓝图。台湾农业乡村观光发展协会常务理事刘镇灯也认为,三明客家文化底蕴深厚,是著名的客家祖地,应注重客家文化保存与活用,助力两岸乡村融合发展。
三明学院教授、三明学院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蔡登秋提出明台文化融合助力乡村发展的途径,可借鉴台湾文化创意成功范例,走“顶层设计”与“民间共建”相结合、“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传承保护”与“利用开发”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要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使文化资源产业产生经济效益。
蔡登秋提了四条建议,通过“文化与数字化”结合,实现客家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通过“文化与金融”结合,加强对创意、创客及小微文化企业的资本扶持;通过“文化与艺术”结合,积极发展客家文化艺术品市场;通过“文化与旅游”结合,提升优化即存的文化旅游业态。
以闽台客家共同“非遗” 促两岸乡村文化融合
“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对客家族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福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郭莉表示,明末清初大量客家人从福建移居台湾,客家文化在台湾地区是仅次于闽南文化外的第二大汉族文化,影响力较大。因此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台湾传承,尤其在乡村盛行,传承至今。
论坛现场(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郭莉表示,闽台客家共同“非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闽台客家共同文化的表现和传承形式,具有文化来源的认同性、民间信俗的同源性、内容形式的共通性等特征,也是促进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她希望,以闽台客家共同非遗,促进两岸乡村文化融合发展。
对此,她建议,要加强闽台客家共同非遗的登记申报管理,促进全面对接;要继续打造闽台客家共同非遗IP,吸引更多台胞参与;要深化闽台客家共同非遗研究,提升学术论坛的互动效果;要增进闽台客家共同非遗体验,打造特色客家乡村文化旅游。
香港两岸客家联会秘书长蓝建平也有相同观点。他表示,要用好、用活中国传统节日,举办富有创意的活动,发挥全球客家“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创新客家文化交流。
开展独特的客家文化民俗旅游
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钟俊昆表示,应该结合三明市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民俗旅游。三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市共有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闽人之源、闽学之源、红军长征出发地、客家祖地是三明的重要文化名片。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钟俊昆表示,客家文化是民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人在迁移的过程中形成了他们特有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民居建筑、美食等,构成了独树一帜的客家文化。
当前,客家文化已成为了海外共同的热点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对客家文化充满兴趣。他建议,构建有特色、有竞争力的客家民俗文化景观,深入挖掘和合理利用当地独特的客家乡土文化、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独特资源,形成具有鲜明客家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旅游产业链;同时,也可以让客家文化在民俗旅游中得到传承与创新。
论坛聚焦“创新两岸客家文化交流、助力两岸乡村融合发展”主题,围绕弘扬客家文化传承客家精神、深化两岸客家文化交流互鉴、推进两岸乡村融合发展开展交流研讨。2023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三明发挥客家祖地优势,创新两岸客家文化交流。支持三明建设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
论坛现场(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据悉,三明被誉为“客家祖地”,全市11个县(市、区)中有9个县(市、区)是客家县。其中,宁化县石壁镇被海内外誉为“客家祖地”。公开资料显示,全球客家人中80%以上与宁化有渊源关系。
丰富的客家文化,是三明最亮丽的城市名片之一。2017年1月,三明市获批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其创建核心县为明溪县、清流县、宁化县。2022年12月,三明市获批建设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
为了发挥三明丰富的农林文旅资源,以客家文化为桥梁,打造更多的文化产业合作平台,助推两岸乡村特色现代农林业、森林康养、乡村文旅等产业发展,海峡两岸及香港6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各抒己见,建言献策,助力打造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三明样板”。
让客家文化助力乡村融合发展
“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两岸交流的重要内容,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首届海峡两岸(三明)乡村融合发展论坛上成立的第一家园台青乡建乡创联盟发起人、台湾桃园客家青年范姜锋表示。今年,他的团队与宁化县合作,共同规划设计了“蛟湖小镇”发展蓝图。台湾农业乡村观光发展协会常务理事刘镇灯也认为,三明客家文化底蕴深厚,是著名的客家祖地,应注重客家文化保存与活用,助力两岸乡村融合发展。
三明学院教授、三明学院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蔡登秋提出明台文化融合助力乡村发展的途径,可借鉴台湾文化创意成功范例,走“顶层设计”与“民间共建”相结合、“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传承保护”与“利用开发”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要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使文化资源产业产生经济效益。
蔡登秋提了四条建议,通过“文化与数字化”结合,实现客家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通过“文化与金融”结合,加强对创意、创客及小微文化企业的资本扶持;通过“文化与艺术”结合,积极发展客家文化艺术品市场;通过“文化与旅游”结合,提升优化即存的文化旅游业态。
以闽台客家共同“非遗” 促两岸乡村文化融合
“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对客家族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福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郭莉表示,明末清初大量客家人从福建移居台湾,客家文化在台湾地区是仅次于闽南文化外的第二大汉族文化,影响力较大。因此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台湾传承,尤其在乡村盛行,传承至今。
论坛现场(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郭莉表示,闽台客家共同“非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闽台客家共同文化的表现和传承形式,具有文化来源的认同性、民间信俗的同源性、内容形式的共通性等特征,也是促进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她希望,以闽台客家共同非遗,促进两岸乡村文化融合发展。
对此,她建议,要加强闽台客家共同非遗的登记申报管理,促进全面对接;要继续打造闽台客家共同非遗IP,吸引更多台胞参与;要深化闽台客家共同非遗研究,提升学术论坛的互动效果;要增进闽台客家共同非遗体验,打造特色客家乡村文化旅游。
香港两岸客家联会秘书长蓝建平也有相同观点。他表示,要用好、用活中国传统节日,举办富有创意的活动,发挥全球客家“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创新客家文化交流。
开展独特的客家文化民俗旅游
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钟俊昆表示,应该结合三明市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民俗旅游。三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市共有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闽人之源、闽学之源、红军长征出发地、客家祖地是三明的重要文化名片。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钟俊昆表示,客家文化是民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人在迁移的过程中形成了他们特有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民居建筑、美食等,构成了独树一帜的客家文化。
当前,客家文化已成为了海外共同的热点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对客家文化充满兴趣。他建议,构建有特色、有竞争力的客家民俗文化景观,深入挖掘和合理利用当地独特的客家乡土文化、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独特资源,形成具有鲜明客家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旅游产业链;同时,也可以让客家文化在民俗旅游中得到传承与创新。